關於門諾會

門諾會的名稱來自荷蘭神父門諾西門(Menno Simons,1496-1559),門諾會之所以命名為門諾,是因為
門諾會早期發展過程相當複雜,又常經歷發展過程中的信仰壓迫,最後在門諾西門的領導下,奠定了教
派發展基礎。

重洗派至今未有完整的神學體系,但屬於重洗派一支的門諾會在信仰上都有類似的特點 :
(1) 不准武裝、做官、起誓、報仇
(2) 只要不違背良心與上帝,應當服從國家的政策,但當政府違背上帝的命令,仍可質疑和挑戰
(3) 教會是共同體,基督徒應參予社會,關心社會活動
(4) 教會的元首是基督,教會正式採用唯一的法則,教會正式採用唯一的法則是解除會籍,它的功能
是用來取代傳統聖禮中悔罪,目的是提供罪人經由認罪、得赦,而重新被教會接納的管道
(5) 禮拜儀式重視佈道及唱詩歌
(6) 教會制度以會眾制居多,會按地域組成全國性會議
(7) 注重個人的道德行為及意志。


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~1546
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~1546

門諾會於1525年起源於瑞士,屬於重洗派,重洗派是16世紀受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啟發而出的宗教團體。

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反對嬰兒洗禮,堅持只為成人施行,因而被稱為「重洗派」。

重洗派是在16世紀初受到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出現各又不同見解的宗教團體統稱。


 

重洗派與16世紀風起的教會改革和馬丁路德的啟發有重要的關係,而真正和門諾會興起有較直接的關係是首推慈運理。慈運理出身瑞士富農之家,他長期受到人文主義的影響,一直很想對天主教改革。

慈運理 Ulrich Zwingli-1484~1531
慈運理 Ulrich Zwingli-1484~1531

在教義上,他與徒眾大都採納路德派教義及制度,也都拒絕天主教的變質說,但在洗禮及聖餐的看法上持有不同看法。慈運理反對嬰兒洗禮,但這個理念卻也讓重洗派因為信仰上的妥協問題產生分裂。

1525年正月,瑞士的蘇黎世市議會下令所有新生嬰兒一定要受洗,若不遵守,要被驅逐出境。然而在期間有些「弟兄」採取激烈的行動抵抗命令。

1534年間他們企圖以武力建立神國,而受到嚴重的鎮壓,但卻因此事件的發展,使過激派的重洗派和支持和平主張的門諾會被分別出來。

 


 

Conrad Grebel & Felix Manz
Conrad Grebel & Felix Manz

格列伯自由教會(不屬於國家教會體系的教會,門諾會即是自由教會)開創最關鍵的人物。

格列伯是「弟兄會」最主要的領袖,是瑞士重洗派的主要創始人。

腓力曼斯生死都在蘇黎世,精通聖經各種語言。

1519年加入慈運理的聖經班,後來離開加入格伯列並且彼此施洗。

 

 


 

薩特爾 Sartre,1490~1527
薩特爾 Sartre,1490~1527

薩特爾對重新闡明重洗派的信仰有很多的貢獻,也將門諾會所持守的基本信仰表達出來。

(1) 新生的經歷
(2) 以信心和基督聯合
(3) 聖經上指名以愛順服上帝
(4) 教會與國家政治必分離
(5) 不反抗惡人、說誠實話不起誓
(6) 有屬靈新生命的信徒,以水為他們施洗。

 

 


 

門諾西門 Menno Simons 1496~1599
門諾西門 Menno Simons 1496~1599

1535年門諾與『歐柏』派會面,彼此分享信念,因而深受感動,因此在 1536年門諾重新受洗,並脫離天主教。

門諾最大的貢獻,是使門諾會的基礎穩固。

從1539至1561年,門諾共出版24部著作。

門諾的影響力大,所以有一些作家及史家不但將歐伯弟兄會,也將重洗派中的瑞士弟兄及荷蘭弟兄一併稱為門諾的徒眾,此一名稱後來又隨著教徒的遷徒自荷蘭傳至德國、瑞士及美國等地,成為今日所謂的門諾會。

 


達克菲力 Dock.Phillip-1504-1568
達克菲力 Dock.Phillip-1504-1568

歐伯菲力和達克菲力兩兄弟都是受過資深神學教育,在1533年建立和平重洗派,被稱為歐伯派,就是後來荷蘭門諾的前身。

他們和瑞士弟兄會一樣,都主張以
聖經為生活的依據,過聖潔的基督徒生活。

 


 

 

重洗派與門諾會

重洗派影響力到荷蘭在瑞士重洗派的影響與支持下,於 1533 年建立了和平重洗派,人數激增,勢力遍及德國西北部及荷蘭全境,並在 1536吸引門諾西門加入。

加入重洗派之後,門諾開始身陷被追殺的危機,門諾沒有安全保障,也沒有經濟保障,但是他最終成為天主教和改革宗眼中的危險人物,因為有許多信徒支持他。1537年歐伯派認定他的領導能力封他主教。

門諾逃難從這城到那城,在逃亡的過程中,他一邊逃避反對者的追捕,一邊從事宣講、著述。

1543-1546 年門諾在德國北部科倫一帶服事,1546-1561年他設總部於侯斯敦。有位貴族阿勒菲伯爵提供一所小城來保護門諾家人。門諾的晚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寫作。門諾最大的貢獻是通過著述使門諾會的基礎穩固共著24部,後人稱跟隨者門諾人。


門諾會信徒遷往北美的主要路線

門諾會傳教的路線主要有兩條,一條是由荷蘭及蘇聯的門諾會領導,最初是以歐洲為傳教地點。後期,荷蘭人在蘇聯門諾會的支持下開始亞洲地區傳教,最早是從印尼,後到印度。另一條傳教路線是由美國、加拿大門諾會主導,而北美洲的宣教地區是向印地安人,其次到中國、印度和非洲。門諾會在中國20世紀才起步,與台灣產生連繫於1948年。

門諾會信徒遷往北美的主要路線
門諾會信徒遷往北美的主要路線

 

門諾會的發展與分裂

早期的門諾人都是主張『和平的信徒教會』。在政教合一的歐洲社會裡,這種態度和行為是很不容易被接納的,一開始政府對門諾會採取不信任的態度,但不久發現,門諾會的會友不是無理地反抗政府,乃是善良的和平百姓。不只是善良和平,門諾會會友對社會的貢獻非常大。因為他們在生產方面有一流的技能;他們是一流的農業家,工業家,也是好商人。

門諾會開始在荷蘭的海岸低窪地區開墾而出名,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成就,受到當時人民和政府的接納與歡迎。他們首創輪作法,也是今日農業的大發明。但是,政治是現實又無情的!改朝換代就會受到不平等對待,因此,門諾會會友時常移動,卻因而了解商價成為中產階級,但漸漸走入世俗,是另一項分裂之因。

荷蘭主要的分歧點在於教會對「逐出教會」的堅持度,因而分裂的有:

a) 菲蕾米斯派 (Flemish):聚會禮拜和生活方式都很嚴格。小小出錯就會被逐出教會且不能再回來。

b) 濱水派 (Waterlanders):他們主張溫和、寬容;認錯,悔改就不必逐出教會。他們雖然採取溫和作法,他們的信仰卻是福音主義而且堅定的。

c) 菲伊斯安派 (Frisians):他們的逐出方法是中度的。雖然逐出,也有機會再回來。

最後三支教派在1800年聯合,成為門諾總會(歐洲)。

 


 

─ 門諾會來台宣教 ─

門諾會大約20世紀初才正式啟動,當時的重點工作放在中國大陸,台灣並不列在傳教計畫當中。門諾會跨足台灣,始於1947年,是由長老會孫雅各 (James Dickson) 牧師邀請門諾會MCC 來台協助山地的醫療事工。門諾會在中國大陸的傳教工作開始於1905年,但因為種種環境困難和政策等因素,海外宣道會決定來台宣教。

門諾會在中國大陸的宣教開始於1905年最早由門諾兄弟會的巴爾特牧師(Loyal Bartel)在山東自力開拓。門諾會宣道會聯合兄弟會在 1909 和 1912 派宣教師薄清潔牧師和牧師分別在河北福建省展開傳教工作;薄清潔牧師日後在河南開州及河北大明設立教會,並設學校、醫院。

門諾會在中國大陸稱為「清潔會」,耕耘47年後大陸淪陷共產黨才撤離。門諾醫院是門諾會最早成立的重要機構,在醫療傳教工作上有相當的地位。

 1948年門諾會互助促進社〈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, 簡稱MCC〉接受當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山地傳道部長,也是前台灣神學院院長孫雅各牧師之邀,來台從事山地醫療和救濟原住民的工作。這工作持續在竹東、埔里、屏東和花蓮等地進行,直至1954年,薄柔纜醫師正式在花蓮設立基督教門諾會醫院。

 由於醫療傳道工作的進展,MCC乃請門諾會教會總會〈General Conference Mennonite Church〉下屬的海外宣道會〈Commission on Overseas Mission 簡稱COM〉評估來台設立教會,擴展宣道的工作。結論是肯定需要,且決定要以台語宣教。雖然當時已有些基督徒從中國撤退來台,但台灣人認識福音的太少了。

─ 宣教師與宣道會 ─

 1954年,海外宣道會派第一對宣教師夫婦宋大衛牧師來台,其後陸續有郭彼得、文約翰、羅樂道、溫伯年和謝偉基牧師等。他們在台期間,開拓教會、成立台灣教會聯會、向政府申辦財團法人組織、設立社會慈善機構,與本地同工配搭服事等,對台灣門諾會貢獻良多。

1954年 門諾醫院外觀
1954年 門諾醫院外觀

 台灣第一間門諾教會是台中林森路教會,設立於1954年11月7日。1994年2月27日門諾會教會聯會慶祝在台設立40週年,而宣道會感於台灣教會在財力、宣教和教育上已可獨立,所以宣道會決定將力量集中在更需要幫助的地區,展開新的宣教工作。亦自這一年海外宣道會正式撤離台灣,從此台灣門諾會和總會海外宣道會成為同工夥伴關係。

1956年/門諾醫院同工爬山涉水到原住民部落醫療傳道
1956年/門諾醫院同工爬山涉水到原住民部落醫療傳道
門諾醫院薄柔纜院長為原住民看診
門諾醫院薄柔纜院長為原住民看診

 

 

 


 

─ 門諾會特色 ─

一、教會的本質:

 教會是由一群經由悔改、決志受洗、跟隨耶穌的成人所組成,相對於「國家教會」,自由教會的觀念在重洗派的信徒中首先被提倡,所以他們反對嬰兒受洗,即一出生就屬教會的做法。

二、和平、無抵抗主義:

 重洗派信徒要自國家執法和武裝的機構功能中退出,他們相信和平、愛心和饒恕,甚至盼望我們的敵人也能得救。我們自己受害比害別人犯罪更好,國家政府有時必須借助武力刑罰,但重洗派不參與,因為我們認為這權力不屬於基督徒。有人以刀、槍殺人,就奪取了他人得救的機會了〈馬太5:38-48;羅馬書12:14-21〉。

三、分別為聖的生活:

 重洗派的信徒以為跟隨耶穌的意義,就是放棄所有罪惡的事,來過聖潔的生活,做美好的見證。因此,他們的道德標準很高,卻也常遇重大挑戰-要如何應付這罪惡的世界、要如何順服基督的命令、參與影響社會而不被污染。

─ 門諾會現況 ─

 自1948年門諾會互助促進社來台從事醫療救濟傳道事工,1954年花蓮門諾會醫院和第一間教會設立至今,已分別在花蓮設立五間教會和二個社服機構-照顧收容身心障礙的「黎明教養院」和救援雛妓、保護受虐婦幼、兒少關懷的「善牧中心」。在台中有九間教會,台北有十間教會。至2023年為止,全台有24間教會,教會活動會友合計約有1296位。
 宣道會在1958年向政府登記為財團法人組織,將所有教會和機構財產納入,但門諾會醫院因院務擴展及應衛生署之要求,於1997年另成立醫事財團法人。

 1959年門諾會第一屆年會在台灣神學院召開,當時只有五間教會 --林森路、西屯、博愛、大同和美崙。直至1963年第五屆年會中通過成立「基督教門諾會台灣教會聯會」。至2021年,聯會已召開第64屆年會。